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革新还是泡沫? |
发布时间:2024-12-10 12:08:10 |
公司在上市前完成了8轮融资★◆■■,累计融资额高达7.32亿美元。2021年D轮融资后■◆◆◆◆,公司估值达到19★◆■■■.68亿美元。公司股东包括红杉资本、腾讯◆■、国寿成达◆◆★、五源资本和谷歌等机构◆◆。其中,腾讯自2015年参与A轮融资以来多次增持,累计持股13.66%■◆★■◆■,成为晶泰科技第一大外部机构股东。 然而◆■◆,在当前国内医药融资环境尚未明显改善的大背景下,公司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■◆:订单的获取易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,市场空间可能相对有限,且行业竞争日益激烈。 从2021年搁置赴美计划到2023年成功上市,公司将此归功于港交所18C章的及时推出■◆■。然而★◆◆■■,在当前资本市场趋冷的背景下,晶泰科技的上市能否成为AI制药行业投融资回暖的转折点,仍有待观察。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,2021年以来AI制药领域的热度有所降温,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■★◆★■,资本都开始从过去的讲故事转向更加务实的看成绩。 业绩增长源于客户的稳定。公开资料显示,晶泰科技已为全球300多家机构提供服务,其中不乏全球顶尖的生物技术与制药巨头。2020-2023年,公司的客户留存率始终保持在50%以上★■★◆■。 区别于AI Biotech企业需要亲自下场做药,晶泰科技主要承接下游客户的订单,完成约定的临床前研发环节,并据此确认收入。 值得注意的是■★,当前AI制药赛道尚未诞生真正的商业化产品。据波士顿咨询统计,截至2023年底,全球范围内仅有24个AI发现的药物分子完成了I期临床★■◆■,10个完成了II期临床◆■◆■,至于最为关键的III期临床■◆■,则是一片空白■★◆◆★◆。 公司的人才结构也反映了其极强的科研属性。三位创始人温书豪、马健和赖力鹏均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。在989名员工中,研发人员占比高达71★★◆■◆.8%■★■◆★■,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员工超过半数★◆。 这种模式相对安全,无需承担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,也能避免研发阶段无收入的窘境。受益于此◆◆★◆■,晶泰科技近年来业绩增长较为稳健,2021至2023年分别实现年度收入6280万元★◆■■★■、1.33亿元、1.74亿元,复合年均增长率达66◆◆★■◆★.7%。 作为一家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公司,晶泰科技的估值被一些市场观察者认为偏高◆★★◆。目前来看◆★★■★◆,公司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也未能完全符合市场预期。除上市首日出现短暂上涨■★★★,如盘中涨幅一度高达25%外■★◆★★,股价随后迅速回落★■,并数次跌破发行价。 目前看来,晶泰科技的发展前景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药物及材料科学研发市场的景气度■★★■■◆。 纵观全球AI制药版图◆■◆,不难发现■★◆◆■■,这个朝阳产业正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处境:一方面,技术进步和产业应用正在不断深入;另一方面,商业化落地尚需时日。 此背景下■◆★★★,晶泰科技目前的收入规模尚不足以覆盖高额的研发、销售等费用★■◆★◆★,仍处于亏损状态。2021到2023年,公司的净亏损分别高达21.37亿元、14.39亿元和19.06亿元。 在此背景下★■■◆★★,绝大多数企业仍在亏损泥沼中挣扎。据统计,相关企业中,仅薛定谔在2023年实现上市以来的首次扭亏,实现净利润4070万美元。 AlphaFold和ChatGPT等AI工具的问世◆◆■,最早将AI制药的概念带入公众视野◆■。此后,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药物、疾病、基因和蛋白质数据,而算法迭代和算力提升则为处理这些数据提供了必要条件。多项技术的进步融合,为AI驱动的药物研发开辟了新的可能性。 2023年3月,英伟达和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表达对AI医疗的重视★★,聚光灯再度聚焦到了AI制药这一新兴领域■◆★■★。 《投资者网》王健凡 2023年6月13日,晶泰科技(股票代码: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。作为“国产AI制药第一股”,晶泰科技还快过黑芝麻智能,成为港交所特专科技第一股。 根据智药局统计,在国内AI制药企业中◆◆,除已上市的晶泰科技和二次递表港交所◆■、冲刺年内上市的英矽智能外,仅有药物牧场、深势科技、剂泰医药走到C轮融资。其余绝大多数公司都还处于天使轮到A+轮阶段,只有1家企业获得了B+轮融资■★★,中后期融资案例十分罕见■◆◆■★。 成立于2015年的晶泰科技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◆★■,致力于生命科学和新材料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研究★★★。公司声称基于量子物理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及实验机器人等技术■■,为生物医药★■◆★、化工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产业提供服务。 而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,AI+CRO类企业承接订单的核心在于其研发能力得较强◆■,得有能力赢得客户的信赖,而这需要有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支撑。 按照这个分类,晶泰科技属于AI CRO类型,业务模式上更接近临床前CRO,主营业务包括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和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两项。 目前■◆,制药界对AI技术能够交付的边界,已经形成了诸多共识◆■★◆◆。简单来说,新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药物研发效率★◆◆,但离彻底颠覆传统流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■◆★。 与传统新药研发模式相比,AI+制药有望显著缩短研发周期■★◆★■■,降低成本投入,甚至可能彻底改变制药企业未来的研发方式。 融资方面,晶泰科技以每股5.28港元的价格发行,首次公开募股(IPO)净募集资金约8.96亿港元。截至2023年8月1日收盘,晶泰科技每股报5.5港元★◆◆◆◆★,对应市值约189亿港元。 此次公开发行中★◆■,晶泰科技引入了8名基石投资者,包括李兆基之子李家杰◆■★◆、天使投资人龚虹嘉、国盛资本、百奥赛图及法盛资本等。上述基石投资者共计认购3.377亿港元的发售股份,占新发行规模的34.12%,占上市后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1.88%★★★★。 据不完全统计★◆,全球已有超过20家AI制药公司上市,其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:AI Biotech(自主研发产品管线)、AI SaaS(为药企提供AI辅助开发平台)和AI CRO(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先导化合物)★◆■◆。 在AI制药成果迟迟未能撞线的大背景下,制药企业的相关投入多半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,外包给像晶泰科技这样的AI+CRO企业的订单金额可能还比较有限。
|
上一篇:港股异动 第一太平(00142)涨超7% 考虑分拆Maynilad于菲律宾独立上市
下一篇:证券时报电子报实时通过手机APP、网站免费阅读重大财经新闻资讯及上市公司公告 |